在人生的大舞台上,有关于赢与败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。崇尚成功学的人认为,“人生一定要赢,赢了才有资本,赢了才有机会”他们把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,爱拼才会赢”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,信奉“人定胜天”和“只有赢了的人,才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话”这样的“至理名言”,他们还把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作为自己勇往无前的动力,与此对应的是喜欢成功学的人士最嗤之以鼻的“败”,他们认为“失败是成功之母,多失败几次没有什关系”,他们把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把“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”当作自己的退路。
在我看来,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,因为人生短暂,每个人都有选择怎样去生活的权力,但是要就事论事的话,我认为人生不一定要单纯地去定义“赢”与“败”,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看这件事情的话,就是人生没有绝对的赢,也没有绝对的败。翻阅我国的历史古籍,会从中找到一些答案,有很多人看似是赢了,可他却是败了。汉初名将韩信一生纵横捭阖,风光无量,辅佐汉高祖刘邦打下了汉室江山,官拜“齐王”,实为人生赢家,后却因功高震主,最终落得一个惨死深宫的下场,韩信是赢了吗,实则失败了。而有的人看似是败了,可他却是赢了。明朝首富沈万三,面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步步试探,权衡利弊,舍尽苦营多年的万贯家财,得保后世一生太平。商人重利,沈万三懂得明哲保身,看似是一败涂地,却得有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归宿。所以“赢”与“败”之间,本没有很明显的界限,我们都是在这两者之间去辩证地看待问题。而“赢”也好,“败”也罢,说到底都是结果,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赢,又怎么才会败呢?我认为从古人的造字中,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
把“赢”字拆分之后,是“亡、口、月、贝、凡”,我在翻阅了《辞海》之后,找到了每个字的解释,并从中找出了“赢”的真谛。“亡”字可以理解为:危机意识;“口”字可以理解为:沟通能力;“月”字在古汉语中指肉,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两个含义,一是指高素质的人,二是精准的时间管理;“贝”字是指有钱、有资源;“凡”为模具的意思,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严苛的标准和制度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,去“赢”,那么他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地危机意识,其次就是随机应变的沟通能力,再次就是优秀的学习能力、精准的时间管理、人脉资源的辅助、严格的标准执行,全部做到这几点,你才会去“赢”,就如同构成“赢”字的五部分一般,缺一都不成字。
而“败”字就简单了,只有两部分构成:“贝”和“攵”。“贝”字依然为钱和资源,“攵”字同“支”,甲骨文象以手持杖,表示以手持棍轻轻敲击的意思,那么这个“败”字就可以解释为,不论是多么大的家底,失败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事就够了。
而我们每个人都想要“赢”,可想“赢”却并不容易,想“败”却简单得很,我们唯有看淡得失,脚踏实地,走好人生的每一步,在“赢”与“败”中去细细品味人生。
()
|
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